(资料图片)
日前,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和市民族宗教局研究命名26个单位为2022-2024年度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其中,家在上海·融在华阳(华阳街道·东华大学)榜上有名。
华阳路街道是“凝聚力工程”的发源地,今年是“凝聚力工程”30周年,家在上海·融在华阳项目与“凝聚力工程”相伴相生、共同发展。
1995年夏天,东华大学第一批民族班大学生永桑与她的同学们来到华阳路街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区干部夏菁棣主动将永桑和藏族同学们带回了自己的家。社区干部“夏妈妈”和5个“藏族女儿”的生动故事,不仅让来沪少数民族大学生真真切切找到“家”的感觉,也拉开了“家在华阳”的工作序幕。
自此以后,华阳路街道的社区干部们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们开展了结对认亲活动,为结对学生送去文具、食品,每逢节假日主动邀请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家中过节,让少数民族学生和社区居民从陌生人变为“家人”,缔结了深厚的情谊。
街道还组织东华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到华阳社区各项活动中,体验上海风情、海派文化的“弄堂运动会”,体验江南文化的“包香囊”“扎粽子”,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书画沙龙”“团扇”制作等,打造了“端午、中秋、重阳”等一批传统节日的交流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与社区居民们学在一起、玩在一起、吃在一起,让他们更快地融入到华阳社区的大家庭,感受到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温度,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此外,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充分发挥特长和优势,参与“华阳自强少年学校”义务辅导,到敬老院提供敬老服务,为街道晚托班的弟弟妹妹们进行课外辅导,参与“凝聚力工程”微展厅讲解、社区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等,各民族青年、群众从受益者变成共建者,在社区的广阔舞台反哺社区、共建家园,实现交融共生。
据介绍,近30年来,“家在华阳”工作品牌生生不息,110余场活动,6200余人次参与,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少数民族学生,探索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样本。
今年正逢“凝聚力工程”30周年,华阳路街道系统总结了“家在华阳”的工作实践、主要经验和先进典型,构建了“三个平台”、形成了“三个融入”、建立了“三项机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华阳路街道新时代民族工作基层实践工作指引》。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相信未来,各民族同胞将在华阳、在长宁、在上海这片热土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关键词: